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辛涼解表>:淡豆豉
<清熱瀉火>:梔子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足太陽陽明藥。(1)煩為熱盛,梔子苦寒,色赤入心,故以為君。(2)淡豉苦能發熱,腐能勝焦,助梔子以吐虛煩,故以為臣。(3)酸苦涌泄為陰也,此吐無形之虛煩。(4)若膈有實邪,當用瓜蒂散。《刪補》:梔子苦能湧洩,寒能勝熱,其形象心,又赤色通心,故主治心中上、下一切證。豆形象腎,又黑色入腎,製而為豉,輕浮上行,能使心腹之濁邪上出於口,一吐而心腹得舒,表裏之煩熱悉解矣。所以然者,急除胃外之熱,不致胃家之實,即此梔豉湯為陽明解表之聖劑矣。《成方便讀》:梔子色赤入心,苦寒能降,善引上焦心肺之煩熱屈曲下行,以之先煎,取其性之和緩;豆豉用黑豆害而成,其氣香而化腐,其性浮而成熱,其味甘而變苦,故其治能除熱化腐,宣發上焦之邪,用之作吐,似亦宜然,且以之後入者,欲其猛悍,恐久煎則力過耳。《漢典》:本方由梔子與香豉兩味組成。梔子有消炎、止血、鎮靜之效;香豉亦有鎮靜之效,故合併兩味,以治心中懊憹而消身熱。
【功能】
清熱除煩
【效用】
(1)傷寒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心中懊憹、胸脘痞悶,饑不能食,脈數,苔薄黃膩。(2)本方以心中懊憹與身熱為使用目標。所謂「心中懊憹」,乃指心胸中有無可名狀之鬱悶狀態而言,常會導致不眠。所謂「身熱」,乃指不伴有惡寒,僅身體免有熱感者而言,體溫不一定上昇,及身熱有時只局限於身體之一部。《醫方》:(1)治傷寒汗吐下後,虛煩不眠,劇者反覆顛倒,心下懊憹(傷寒,太陽中篇)。(2)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胸懊憹,餓不能食,但頭汗出(傷寒,陽明篇)。(3)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身熱不去,心下結痛,或痰在膈中微煩者(傷寒,太陽中篇)。《刪補》: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、反惡熱,身重煩躁,心中憒憒,怵惕懊憹,目疼鼻乾,不得臥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發為寒熱,頭痛體痛;小兒痘疹,虛煩驚悸不得眠,神經衰弱。肝炎,黃疸,皮膚病,不眠,口內炎,痔核,食道炎。
【禁忌】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
【趣記】
方名。
【增減】
《刪補》:(1)若少氣者,加甘草二兩。(2)若嘔者,加生薑三兩。(3)若下後心煩腹滿、起臥不安者,去香豉加厚朴四兩、枳實四枚。(4)若醫以丸藥下之,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,去香豉加乾薑二兩。(5)若身熱發黃者,去香豉加甘草一兩、黃柏二兩。《漢典》:(1)加生薑,用於梔子豉湯/’>梔子豉湯而有嘔吐之狀者。(2)加甘草,用於梔子豉湯/’>梔子豉湯證而有急迫之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