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金匱》卷中。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理氣>:橘皮
<補氣>:人參
<辛溫解表>:生薑
<化痰>:三佐甘薑棗、竹茹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陽明藥。(1)胃火上衝,肝膽之火助之,肺金之氣不得下降,故嘔。(2)竹茹、枇杷葉、麥門冬皆能清肺而和胃,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。(3)二陳(陳皮、半夏):所以降逆氣。(4)赤茯苓:所以降心火。(5)生薑:嘔家之聖藥。(6)久病虛贏,故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扶其胃氣也。
【功能】
理氣清熱,和中降逆。
【效用】
傷寒病後虛羸,噦逆不已;或吐利後,胃虛膈熱呃逆;或產後呃逆;或四時傷風咳逆。《醫方》:(1)久病虛贏,嘔逆不已。(2)吐利後,胃虛呃逆。
【適應症】
呃逆。
【趣記】
方名+人參+三佐。
【增減】
《醫方》:(1)胃寒者:去竹茹、麥冬,加丁香。(2)實火:去人參。(1)若胃熱嘔逆氣陰兩傷者,加麥冬、茯苓、半夏、枇杷葉以養陰和胃,方即竹茹湯/’>橘皮竹茹湯《濟生方》,主治胃熱多渴,嘔穢不食。(2)若兼胃陰不足者,加麥冬、石斛以養胃陰。(3)若胃熱呃逆,氣不虛者,去人參、甘草、大棗加柿蒂以降逆止嘔,即為竹茹湯/’>橘皮竹茹湯《溫病條辨》,主治胃熱呃逆,胃氣上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