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丹溪心法附餘方(1347年)》,《醫方考(1584年)》,《驗方(1846年)》
【組成】
半夏,膽星,橘紅(陳皮),枳實,苦杏仁,栝樓仁/’>栝樓仁,黃芩,茯苓
(8)
【分類群】
<清熱燥濕>:黃芩
<補脾利水>:茯苓
<止咳平喘>:苦杏仁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手足太陰之藥,治痰火之通劑也。(1)氣能發火,火能役痰,半夏、南星以燥濕氣。(2)黃芩、栝蔞:以平熱氣。(3)陳皮:以順裏氣。(4)杏仁:以降逆氣。(5)枳實:以破積氣。(6)茯苓:以行水氣。(7)水濕火熱,皆生痰之本也,蓋氣之亢而為火,火退則還為正氣,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。
【功能】
清熱化痰,理氣止咳。清肺止咳,降逆化痰。
【效用】
諸痰火症,痰熱內結,咳嗽痰黃,稠厚膠黏,氣急喘促,嘔惡,胸膈痞滿,驚悸不安,小便短赤,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者。《醫方》:熱痰。
【適應症】
肺炎,肺膿腫,急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結核。
【禁忌】
(1)本方為清肺化痰之代表方,多用於肺經痰熱之咳嗽,哮喘等病證。無實火熱痰或體弱便溏者勿用,風寒咳嗽和乾咳無痰者不宜服用。(2)孕婦忌服。(3)忌食辛辣物。
【趣記】
請去花園談(清氣化痰)—司令柔情,紅杏嚇醒(實苓樓芩,紅杏夏星)。
【增減】
(1)若熱結便燥者,宜加大黃以瀉火通便。(2)若痰多者,宜加貝母以化痰。(3)若肺熱甚者,宜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肺。(4)若痰多氣急者,加魚腥草、桑白皮以清熱化痰。
【藥理】
主要有鎮咳,祛痰,平喘,抑菌,免疫調節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