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(1110年)》卷八,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(1591年)》。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氣>:黃耆
<辛溫解表>:麻黃根
<收澀>:浮小麥
<安神>:牡蠣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(1)此手太陰少陰藥也。(2)陳來章曰:「汗為心之液,心有火則汗不止,牡蠣、浮小麥之鹹涼,去煩熱而止汗。陽為陰之衛,陽氣虛則衛不固,黃耆、麻黃根之甘溫,走肌表而固衛。」《成方便讀》:黃耆固衛益氣,以麻黃根領之達表而止汗;牡蠣鹹寒,潛其虛陽,斂其津液;麥為心穀,其麩則涼,用以入心,退其虛熱耳。此治衛陽不固,心有虛熱之自汗也。
【功能】
益氣固表,斂陰止汗。
【效用】
諸虛不足或新病暴虛,自汗,盜汗,夜臥更甚,心悸驚惕,遺精,短氣煩倦,舌質淡紅,脈細弱的體虛衛陽不固。《醫方》:陽虛自汗。
【適應症】
病後,術後,產後身體虛弱,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自汗、盜汗。
【禁忌】
(1)本方適於體虛衛外不固、心陽不潛所致自汗、盜汗等症,不宜用於陰虛火旺或濕熱所致的盜汗。
【趣記】
(1)母厲–厲母厲婦—-厲婦騎馬(蠣浮耆麻)#(2)騎馬賣牡蠣(耆麻麥蠣)#
【增減】
(1)若陽虛者,加附子、白朮,以助陽固表。(2)若氣虛者,加重黃耆,並加人參、白朮以健脾益氣固表。(3)若陰虛者,加生地、白芍、地骨皮、麥冬、當歸以養陰歛汗。(4)若氣陰兩虛者,加黨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麥冬、大棗,以滋養陰補氣。(5)若血虛者,加熟地、何首烏,以滋養陰血。(6)若以自汗為主者,加白朮、防風以加強益氣固表止汗。(7)若陰虛陽亢,心腎衰弱者,加熟地、山萸肉、酸棗仁以補心腎。(8)若虛熱內蒸,肺受熱灼者,加葦莖、苡仁以清熱排痰。(9)本方加知母亦為牡蠣散/’>牡蠣散《世醫得效方》,主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等。(10)本方去麻黃根、黃耆、浮小麥,加白朮、防風即為牡蠣散/’>牡蠣散《千金方》,主治臥即盜汗,風虛頭痛。(11)本方去麻黃根、黃耆、浮小麥,加寒水石、鉛霜、朱砂、甘草、故扇灰即為牡蠣散/’>牡蠣散《普濟方》,主治心熱汗出不止。(12)本方去黃耆加柏子仁、黨參(或人參)、白朮、半夏、五味子,即為柏子仁丸《成方切用》,主治陰虛盜汗,症見陰虛煩躁,夜難入睡,睡時盜汗出,舌質為紅,脈細而數。(13)本方去黃耆、麻黃根、浮小麥加川芎、當歸、熟地、人參、茯苓、五味子、艾葉、龍骨、續斷、地榆、甘草等,亦為牡蠣散/’>牡蠣散,治產後惡露不絕,心悶短氣,不思飲食,頭目昏重,五心煩熱,面黃體瘦。
【藥理】
有止汗、增強免疫、促進物質代謝等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