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金匱要略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清熱瀉火>:石膏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藥。(1)風水在肌膚之間用,用麻黃之辛熱以瀉肺。(2)石膏:之甘寒以清胃。(3)甘草佐之,使風水從毛孔中出。(4)又以薑棗為使,調和榮衛,不使其太發散耗津液也。《刪補》:喻昌曰:麻黃、石膏二物,一甘熱,一甘寒,合而用之。……趙良曰:麻黃之甘熱,走手足大陰經,連於皮膚,行氣於三陰,以祛陰寒之邪;石膏之甘寒,走手足陽明經,達於肌肉,行氣於三陽,以祛風熱之邪。既用其味甘以入土,用其寒熱以和陰陽,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,更以甘草和中緩急,二藥相協而成功。大棗之甘,補脾中之血;生薑之辛,益胃中之氣。惡風者陽虛,故加附子以益陽。風水者,則加朮以散皮膚間風水,氣發穀精以宣營衛,與麻黃、石膏偽使,引其入土也。越婢之名,不亦宜乎﹗《漢典》:此係從大青龍湯中除去桂枝與杏仁,故在用於表有邪而裹有熱之場合,此點與大青龍湯相同。但大青龍湯用於無汗、本方則用於自汗。大凡麻黃與桂枝組成之藥方,乃用於無汗,麻黃與石膏組成而無桂枝者,則以自汗為目標。因比,本方係以雖有表邪,但無惡寒或發熱,而有口渴,自汗,尿利減少等症狀為目標。又,因無杏仁,治喘鳴之力較弱,但有治浮腫之效。大多脈浮,惟有浮腫之場合,卻不一定為浮脈。
【功能】
疏散水濕,宣肺清熱。
【效用】
(1)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面目腫大,微熱汗出,脈浮。(2)本方係以雖有表邪,但無惡寒或發熱,而有口渴,自汗,尿利減少等症狀為目標。《醫方》: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手,無大熱者。(經曰:肝腎並浮為風水) 。《刪補》: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。又治裏水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假令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朮湯主之。
【適應症】
急性腎炎而見上症者,慢性支氣管炎,風濕熱。腎硬化,腎炎之初期,關節炎,風濕,腳氣,濕疹,風濕性紫斑病。
【趣記】
(1)越南婢女幹嘛搞將早(甘麻膏薑棗),(2)吵罵將早死(草麻薑棗石)。
【增減】
《醫方》:惡風者:加附子。《漢典》:有喘鳴、喘嗽,而顏面浮腫,並有口渴,與尿利減少之傾向者,加半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