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脾補中>:甘草
<辛溫解表>:麻黃
<清熱瀉火>:石膏
<止咳平喘>:杏仁
【方義】
《刪補》:柯琴曰:石膏為清火之重劑,青龍、白虎皆賴以建功,然用之不當,適足以召禍。故青龍以無汗煩躁,得薑、桂以宣衛外之陽也;白虎以有汗煩渴,須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也。此但熱無寒,故不用薑、桂,喘不在胃而在肺,故不須粳米。其意重在存陰,不必慮其亡陽也,故於麻黃湯/’>麻黃湯去桂枝之監制,取麻黃之專開,杏仁之降,甘草之和,倍石膏之大寒,除內外之實熱,斯溱溱汗出,而內外之煩熱與喘悉除矣。《漢典》:本方係將麻黃湯/’>麻黃湯之桂枝取去,而換入石膏。故本方之證為無麻黃湯/’>麻黃湯之表證,不感免惡寒,惟裏有熱,伴有口渴與自汗。方中之石膏為清熱劑,與麻黃、杏仁協力,解熱鎮痛,並治喘咳與自汗。麻黃、杏仁使血行旺盛,疏通水分之停滿,而治喘咳。甘草則調和諸藥,助共藥效。
【功能】
辛涼宣泄,清肺平喘。
【效用】
(1)外感風邪,身熱不解,咳逆氣急鼻痛,口渴,有汗或無汗,舌苔薄白或黃,脈滑而數者。(2)無麻黃湯/’>麻黃湯之表證,不感免惡寒,惟裏有熱,伴有口渴與自汗。《刪補》:治溫熱內發,表裏俱熱,頭痛身疼,不惡寒反惡熱,無汗而喘,大煩大渴,脈陰陽俱浮者,用此發汗而清火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,肺炎,支氣管炎,支氣管喘息,心臟性喘息,百日咳,輕症白喉,麻疹,乳幼兒之感冒,痔核之疼痛。
【趣記】
方名是藥名。
【增減】
(1)若發熱甚者,加銀花、連翹、黃芩、知母,以清熱解毒。(2)若喘咳痰多、痰阻氣急者,加栝蔞、貝母、蘇子、桑白皮,以降氣化痰平喘。(3)若熱盛傷陰者,加白芍、生地,以養陰。(4)若肺熱盛,壯熱汗出者,加重石膏以清肺熱。(5)若無汗而惡寒,係數表邪偏重,則酌加薄荷、蘇葉、桑葉以助解表宣肺之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