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芍藥
<清熱燥濕>:黃芩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少陽藥。(1)成氏曰: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。(2)黃芩、芍藥之苦酸以堅斂腸胃之氣。(3)弱而不足者,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味甘以補腸胃之弱。《刪補》:柯琴曰:太陽、少陽合病,是熱邪已入少陽之裏。膽火下攻於脾,故自下利,上逆於胃,故兼嘔也。與黃芩湯/’>黃芩湯,酸苦相濟,調中以存陰也。熱不在半表,故不用柴胡,今熱已入半裏,故黃芩主之。雖非胃實,亦非胃虛,故不須人參以補中。兼嘔者,故仍加半夏、生薑,以降逆也。《漢典》:本方主藥黃芩有消炎健胃整腸之效,與芍藥配合能止腹痛與下痢。芍藥與甘草大棗配合。能治裏急後重。又半夏與生薑配合,則治噁心嘔吐。
【功能】
清熱止痢,和中止痛。
【效用】
(1)濕熱內蘊,症見身痛,渴不多飲或不渴,汗出熱解,繼而復熱,舌淡黃而滑,脈緩者。(2)本方出自《傷寒論》,適用於太陽與少陽合病所發生之下痢。因此,對於因下痢而有食欲不振、心下痞硬丐腹痛、裹急後重,另一方面有發熱惡寒等表證者亦可用。《醫方》: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(傷寒,辨合病篇)。《刪補》:太陽、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。
【適應症】
急性胃腸炎、痢疾。
【禁忌】
(1)虛寒下利而見舌苔白滑,脈遲而緩,口不乾渴者不宜用。(2)忌辛辣,刺激,油膩飲食。
【趣記】
(1)黃芩+芍藥+補脾甘棗二佐,(2)早朝勤掃地(棗草芩芍)。
【增減】
《刪補》:嘔者,加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。《漢典》:若伴有嘔吐噁心時,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【藥理】
主要有抑菌,抗炎,解痙,鎮痛,解熱,增強免疫,鎮靜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