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清熱燥濕>:黃連
<化痰>:栝蔞、半夏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足少陽藥。(1)黃連:性苦寒以瀉熱。(2)栝蔞:性寒潤以滌垢。(3)半夏:性辛溫以散結。(4)結胸多由痰熱結聚,故用三物以除痰去熱也。 《刪補》:以半夏之辛散之,黃連之苦瀉之,栝蔞之苦潤滌之,皆所以除熱散結於胸中也。先煮栝蔞,分溫三服,皆以緩治上之法。程應旄曰:黃連滌熱,半夏導飲,栝蔞潤燥,合之以開結氣,亦名曰陷胸者,攻雖不峻,而一皆直瀉,其胸裏之實邪,亦從此奪矣。 《成方便讀》:此則因痰熱互結,未成胃實。觀其脈浮滑,知其邪在上焦,故但以半夏之辛溫散結豁痰,栝蔞之甘寒潤燥滌垢,黃連之苦寒降火瀉熱。此方以之治傷寒亦可,以之治雜病亦可,即表未解而裏有痰熱者,皆可兼而用之。 《漢典》:本方由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等組成。黃連有消炎健胃,及治炎症充血所引起之精神不安之效。半夏有去痰利尿之效。栝蔞仁有鎮咳、鎮靜、鎮痛之效。
【功能】
清熱滌痰,開結寬胸。
【效用】
(1)傷寒表證誤下,邪熱內陷,痰熱結於心下的小結胸病。胸脘痞滿,按之則痛,苔黃膩,脈浮滑者。(2)熱痰咳嗽,痰稠色黃,胸膈不快之症。(3)痰熱互結而成的胸痺,或痰熱在膈上而致的咳嗽面赤,胸腹常熱,脈洪,苔黃膩。(4)本方,以心下部有痞塞感,壓按堅硬而痛,或胸苦,或呼吸迫促,或咳嗽時感胸痛而喀痰難吐等為目標。有熱之場合,其脈多變浮滑。 《醫方》:傷寒誤下,小結胸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及痰熱塞胸(傷寒,太陽上篇)。 《刪補》:心下痞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。
【適應症】
各種熱病,尤其肺炎、急性支氣管炎,胸膜炎,胃病,胃脘痛,肝炎,滲出性胸膜炎,肋間神經痛。
【禁忌】
(1)陽明腑實之胃腸熱結症與中氣虛兼扶濕熱症也可見痞病,舌苔黃,但非本方治症之胸脘有痰熱實邪之象,故不宜用。(2)另脾胃虛寒,大便溏者均不宜用。本方藥性偏涼潤,服後可出現大便轉溏。
【趣記】
(1)消瘦陷胸,胸肋骨連排如樓梯,嚇死人了(連樓夏)。(2)黃連長下樓梯(連夏蔞)#
【增減】
(1)若胸痞疼痛甚者,宜加枳實、鬱金以行氣解鬱,散結消痞。(2)若痰稠膠固者,宜加膽星、貝母以清熱潤燥化痰。(3)若痰熱壅肺而症見胸悶氣急者,宜加杏仁、葶藶子以清瀉肺熱,宣降肺氣。(4)若痛引兩脅肋者,宜加柴胡、黃芩以清熱疏肝。(5)若兼嘔者,加竹茹、生薑,以和胃止嘔。
【藥理】
有抗菌,抗炎,祛痰,鎮咳,健胃,利膽和抑制應激性潰瘍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