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脾補中>:甘草
<止咳平喘>:杏仁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藥。(喻嘉言:麻黃發汗力最猛,桂枝監之,杏仁潤下止喘,甘草和之。)(1)麻黃:中空,辛溫氣薄,肺家專藥而走太陽,能開腠散寒。(2)桂枝:辛溫,能引營分之邪,達之肌表。(3)杏仁:苦甘散寒而降氣。(4)甘草:甘平發散而和中。(5)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是已。《刪補》:名曰麻黃湯/’>麻黃湯者,君以麻黃也。麻黃性溫,味辛而苦,其用在迅升,桂枝性溫,味辛而甘,其能在固表。證屬有餘,故主以麻黃必勝之算也。監以桂枝制節之妙也。杏仁之苦溫佐麻黃逐邪而降逆;甘草之甘平,佐桂枝和內而拒外。飲入於胃,行氣於元府,輸精於皮毛,斯毛脈合精,溱溱汗出,在表之邪必盡去而不留,痛止喘平,寒熱頓解。不須啜粥而藉汗於穀也。其不用薑、棗者,以生薑之性橫散於肌,礙麻黃之迅升,大棗之性泥滯於膈,礙杏仁之速降,此欲急於直達,稍緩則不迅,橫散則不升矣。然則為純陽之劑,過於發散,如單刀直入之將,用之若當,一戰成功,不當則不戢而召禍。故可一而不可再,如汗後不解,便當以桂枝代之。此方為仲景開表逐邪發汗第一峻藥也。庸工不知其製在溫覆取汗,若不溫覆取汗,則不峻也。《漢典》:本方由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等四味組成。麻黃與桂枝協力使血管擴張,血行旺盛,有促其發汗之作用。杏仁又與麻黃協力,以治喘咳。甘草與桂枝配合,有強心之效用,並與麻黃配合,揮發利尿之功效。
【功能】
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【效用】
(1)傷寒太陽病,無汗,身疼痛,胸滿而喘,及肺平喘。(2)外感風表實證,症見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,無汗而喘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(3)本方用於太陽病之表熱實證而裹無變化者。其目標為惡寒、發熱、脈浮緊而無汗及與發熱相伴之各關節痛、腰痛、咳嗷等症候。此類症狀,乃在感冒或流感及其他熱性病之發病初期出現。本方有發汗與利尿之效,服用後會發汗,使諸症輕快,並尿量增加,而病告癒。《醫方》:(1)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,頭痛發熱,身疼腰痛,骨節痛,項背強,惡寒惡風,無汗而喘,脈浮而緊 (傷寒,太陽中篇) 。(2)亦治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 (傷寒,辨合病篇) 。(3)亦治哮證。《刪補》:太陽風寒在表,頭項強痛發熱,身疼,腰痛,骨節痛,惡風寒無汗,胸滿面喘,其脈浮緊或浮數者,用此發汗,雖有是證,若脈浮而弱,汗自出,或尺中脈微與遲者,俱不可用。風、寒、濕成痺,肺經壅塞,昏亂不語,冷風哮吼最宜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屬於風寒表實者,氣管炎,支氣管哮喘,鼻炎,小兒發熱,乳兒之鼻塞,類風濕性關節炎,關節風濕之初期等。
【禁忌】
(1)外感有汗者不宜服用。(2)本方水煎液宜溫服,汗出熱退即止。(2)本方因係用於表實證之藥劑,故在表虛而自汗,脈浮弱或沉弱之場合,則不適用。老人幼兒等體力虛弱者,使用務須慎重。
【趣記】
(1)媽之心肝(麻枝杏甘)。(2)乾媽姓桂(甘麻杏桂)。
【增減】
《漢典》:加白朮,有治表熱挾濕(水毒)之效,可用於風濕、關節炎、急性腎炎、腎硬化者。(1) 本方去桂枝,即為三拗湯《和劑局方》,其功用為宣肺解表,主治感冒風邪,鼻塞聲重,頭疼身痛,喘咳胸悶,痰白清稀者。(2) 本方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,即為大青龍湯《傷寒論》其功用為發汗解表,清熱除煩,主治外感風寒實證,兼有裡熱者,症見發熱、惡寒、寒熱俱重,脈浮緊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並治風水浮腫。(3) 本方去杏仁、桂枝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,即為越婢湯《傷寒論》,其功用為發汗利水退腫,主治面目浮腫,伴有汗出怕風、微熱、口渴者。(4) 本方加白朮,即為麻黃加朮湯《金匱要略》其功用為發汗解表、散寒祛濕,主治濕家身煩疼者。(5) 本方去桂枝,並減少方中劑量,再加薏仁,即為麻杏薏甘湯《金匱要略》其功用為解表祛濕,主治風濕一身盡疼,發熱日晡所劇者。(6) 本方去桂枝加桑白皮、蘇子、茯苓、陳皮,即為華蓋散《和劑局方》其功用為宣肺解表,祛痰止咳,主治外感風寒,咳嗽上氣,痰氣不利,呀嗶有聲,脈浮緊而濡者。(7) 本方去杏仁加桃仁、紅花、赤芍、白芷、細辛、生薑、蔥白,即為麻黃溫經湯《傷科補要》其功用為發汗解表,活血化瘀,主治受傷後受寒,惡寒發熱,無汗身痛骨節痛者。(8)自汗者,去麻黃,加葛根2兩。
【藥理】
有發汗,解熱,抗低體溫,鎮咳平喘,抗病毒,調整免疫功能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