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校注婦人良方(1237年)》,《世醫得效方(1328年)》。
【組成】
生地,人參,玄參,丹參,茯苓,桔梗,遠志,酸棗仁,柏子仁,天門冬,麥門冬,當歸,五味子,石菖蒲()附註醫方()一方有石菖蒲四錢,無五味子()一方有甘草
(15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當歸
<清熱涼血>:生地
<補氣>:人參
<補脾利水>:茯苓
<活血祛瘀>:丹參
<化痰>:桔梗
<收澀>:五味子
<清熱瀉火>:玄參
<開竅>:石菖蒲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手少陰藥。(1)生地,元參:北方之藥,補水所以制火,取既濟之義也。(2)丹參,當歸:所以生心血。(3)血生於氣,人參,茯苓:所以益心氣。(4)人參合麥冬,五味,又為生脈散,蓋心主脈,肺為心之華蓋而朝百脈,補肺生脈,所以使天氣下降也。(5)天冬:苦入心而寒瀉火,與麥冬同為滋水潤燥之劑。(6)棗仁,五味:酸以收之,又以歛心氣之耗散也。(7)遠志,棗仁,柏仁:所以養心神。(8)桔梗:清肺利膈,取其載藥上浮而歸于心,故以為使。(9)砂/’>硃砂:色赤入心,寒瀉熱而重寧神,讀書之人,所當常服。 《刪補》:柯琴曰:心者主火,而所以主之者神也,火盛則神困。心藏神,補神者必補其心;補心者必清其火,而神始安。補心丹故用生地黃為君,取其下足少陰以滋水,主水盛可以伏火,此非補心之陽,乃補心之神耳。凡果核之有仁,猶心之有神也,清氣無如柏子仁,補血無如酸棗仁,以其神存耳。參、苓之甘,以補心氣;五味之酸,以收心氣;二冬之寒,以清氣分之火,心氣和而神自歸矣。當歸之甘,以補心血;丹參之寒,以生心血;元參之鹹,以清血中之火,血足而神自藏矣。更加桔梗為舟楫,遠志為向導,和諸藥,入心而安神明。以此養生,則百體從令,何有健忘怔忡、津液乾涸、舌上生瘡、大便不利之虞哉﹖
【功能】
滋陰潤燥,補心安神。
【效用】
思慮過度,陰虧血少,心血不足,神志不寧,心悸怔忡神疲,夢遺健忘,津液枯涸,咽乾口燥,大便乾結不利,口舌生瘡,舌紅少苔,脈細而數。 《醫方》:思慮過度,心血不足,怔忡健忘,心口多汗,大便或秘或溏,口舌生瘡。 《刪補》:心血不足,神志不寧,津液枯竭,健忘怔忡,大便不利,口舌生瘡等證。
【適應症】
低血壓,神經衰弱,失眠,精神病,心律失常。
【趣記】
(1)生脈散+寧心藥=志早菖柏伏丹(遠志,酸棗仁,石菖蒲,柏子仁,茯苓,丹參)+吉祥天地玄黃歸來(桔梗,天門冬,生地,玄參,當歸)。(2)二冬二仁三參+…
【增減】
(1)若心悸怔忡,睡眠不安者,則加夜交藤、龍眼肉,以補血養心安神。(2)若遺精滑泄者,則加芡實、金櫻子、牡蠣以收濇止遺。(3)若心火盛甚者,加梔子,以清心火。(4)若失眠較重者,則加龍骨、磁石以加強安神作用。
【藥理】
抗心肌梗死,增強免疫功能,鎮靜,抗驚厥,抗心律失常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