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烏梅,細辛,乾薑,黃連,當歸,炮附子,蜀椒,桂枝,人參,黃柏
(10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當歸
<補氣>:人參
<辛溫解表>:桂枝
<收澀>:烏梅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陽明厥陰藥。(1)蚘得酸則伏,故以烏梅之酸伏之。(2)蚘得苦則安,故以連柏之苦安之。(3)蚘因寒而動,故以桂、附、薑、椒溫其中臟。(4)以細辛、當歸:潤其腎肝。(5)人參:用以助脾。(6)烏梅:兼以斂肺。《漢典》:本方白烏梅、細辛、附子、桂枝,人參、黃柏、當歸、蜀椒、乾薑、黃連等組成。烏梅有殺蟲、解毒、清涼、收歛之效。蜀椒有治腸之蠕動痙孿,及驅蟲乏效,為烏梅協力,並與細辛乾薑、當歸、附子共同溫裹。細辛與桂枝,共同協力附子,以促進新陳代謝,旺暢血行。人參有強壯滋潤之效,能止嘔吐下痢,增進食慾。黃連黃柏於健胃、鎮靜、消炎之外,並能退上熱,及協助烏梅蜀椒,強化驅蟲之力,
【功能】
溫臟安蛔。
【效用】
蛔厥,煩悶嘔吐,甚則吐蛔,時發時止,得食即嘔,手足厥冷,腹痛時作。所謂蛔厥,乃指因蛔蟲而發作性引起腹痛或煩躁,及手足厥冷者而言。《醫方》:(1)治傷寒厥陰證,寒厥吐蚘 (傷寒論,厥陰篇)。(2)亦治胃腑發欬,欬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(3)亦主久痢。《刪補》:厥陰病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饑而不欲食,食即吐蛔。又主久痢。
【適應症】
蛔蟲病,膽道蛔蟲病,膽道感染,蛔蟲性腸梗阻之腹痛,胃炎,胃酸過多,胃潰瘍。慢性下痢,產後冷熱痢,久下不止。
【禁忌】
(1)禁生冷、滑物、臭食等;(2)性質畢竟偏溫,以寒重者為宜。(3)孕婦慎用。(4)瀉痢初起忌用。
【趣記】
新娘嫵媚(烏梅丸/’>烏梅丸)—媒婆聯貴婦將叫人當心(梅柏連桂附薑椒人當辛)。
【增減】
(1)若寒重者,去黃連、黃柏。(2)若熱重者,去附子、乾薑。(3)若嘔吐者,加吳茱萸、半夏,以和胃降逆而止嘔。(4)若腹痛甚者,加木香、川楝子,以行氣止痛。(5)若便秘者,加大黃、檳榔,以瀉下通便。
【藥理】
有麻醉蟲體,增強膽囊收縮、增加膽汁分泌,鬆弛奧狄氏括約肌,抑菌,鎮痛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