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清熱涼血>:生地黃
<補氣>:黃耆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手足少陰藥。(1)盜汗由於陰虛,當歸、二地黃所以滋陰。(2)汗由火擾,黃芩、蘗、連所以瀉火。(3)汗由腠理不固,倍用黃耆,所以固表。(4)附撲汗法:白朮、藁本、川芎、米粉為末,絹袋盛,週身撲之。治汗出不止。(5)又方,龍骨、牡蠣、糯米等分,為末撲之。《刪補》:用當歸以養液,二地以滋陰,令陰液得其養也。用黃芩瀉上焦火,黃連瀉中焦火,黃柏瀉下焦火,令三火得其平也,又於諸寒藥中加黃耆,庸者不知,以為贅品,且謂陽盛者不宜,抑知其妙義正在於斯耶﹗蓋陽爭於陰,汗出營虛,則衛亦隨之而虛。故倍加黃耆者,一以完已虛之表,一以固未定之陰。經曰: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。此之謂歟﹗……吳琨曰:雜證盜汗,與傷寒盜汗不同。傷寒是半表半裏之邪未盡,雜證則陰虛有火而已。彼以和表為主,此以救陰為急。故以補陰之品,佐瀉火之藥,明者辨之。
【功能】
滋陰清熱,固表止汗。
【效用】
陰虛火旺,盜汗低熱,面赤口乾,心煩唇燥,大便乾結,小便黃赤,舌紅絡,脈數。《醫方》:陰虛有火,盜汗發熱。《刪補》:陰虛有火,令人盜汗者。
【適應症】
盜汗,遺精,低熱,失眠,痢疾,痿證,上消化道出血,甲狀腺功能亢進症,更年期綜合症等病症。
【禁忌】
氣虛挾寒者慎用。
【趣記】
二弟四黃當歸留。四黃(芩連耆柏→青年老伯)。
【增減】
(1)若汗多者,加龍骨、牡蠣、五味子以收澀止汗。(2)若陰虛甚者,加麥冬、西洋參以滋陰。(3)若陰虛陽亢,潮熱頰赤甚者,加白芍、龜板以滋陰潛陽。(4)本方去熟地、減黃耆為同量,加麻黃根、浮小麥亦同量,即為生地黃煎《張景岳》主治陰虛火旺盜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