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金匱要略》卷下。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脾利水>:茯苓
<芳香化濕>:厚朴
<化痰>:半夏
【方義】
《漢典》:本方之半夏與茯苓有去胃內停水,治噁心嘔吐,及調整體液循流之功效。厚朴,則緩解筋之緊張與痙攣,並治腹滿,而疏通氣之鬱滯。蘇葉係輕度之興奮劑,以開朗心氣,鼓舞胃腸之機能。生薑,乃為茯苓半夏協力,助其藥效,使胃腸之機能旺盛,而去停水,並止嘔吐。 本方有散其氣之鬱滯,使心氣開朗之效,故用於神經症,尤其不安神經症,機會甚多。又,咽中有礙塞之感覺,或古人稱為梅核氣之症狀,咽中似有球狀物堵塞不快者,亦使用本方之目標。本方患者,胃腸衰弱,而有胃部之停滯感,及腹部之膨滿感等,並出現有胃內停水,及氣體之滯留等症狀。此等胃腸障害之症狀,與上記之神經症狀原屬表裏一體,使用本方,則此等胃腸之障害,以及神經症狀,均會一起消散。
【功能】
行氣散鬱,降逆化痰,散結。
【效用】
情志不暢,七情鬱結,氣鬱痰凝,咽中如有物阻,咯吐不出,吞咽不下,胸脘滿悶,咳嗽有痰,噁心嘔吐,胃腸之障害,以及神經症狀。
【適應症】
慢性咽炎,急慢性支氣管炎,支氣管喘息,風寒咳嗽,百日咳,食道痙攣,妊娠惡阻,妊娠嘔吐,胃炎、胃下垂症、食道憩室、胃弛緩,胃神經官能症而見上症者,梅核氣,以及因情志抑鬱,氣滯痰濕凝結所致的神經精神性疾病,消化系統疾病,上呼吸道感染及婦科病等。
【趣記】
(1)用二陳湯(-陳甘)後舒服(厚蘇)。(2)薑下後舒服(薑夏厚,蘇茯)。
【增減】
(1)若氣機鬱滯甚者,宜加柴胡、鬱金、香附、青皮或配合逍遙散加減應用。(2)若胸悶甚,痰稠難咯者,加栝蔞、枳殼以行氣寬胸化痰。(3)若脅肋疼痛者,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舒肝理氣止痛。(4)若咽痛者,加玄參、桔梗以解毒散結,宣肺利咽。(5)本方加大棗,方名四七湯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主治略同,但宜痰濕不甚者。(6)渴,加葛根3分。
【藥理】
有鎮靜,抗過敏,鎮嘔止吐,增進腸道功能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