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局方(1110年)》,《李東垣方(1249年)》,《醫方集解(1682年)》引《局方》。
【組成】
龍膽草,柴胡,澤瀉,車前子,木通,生地黃,當歸,山梔子,黃芩,甘草
(10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當歸
<清熱涼血>:生地黃
<補脾補中>:甘草
<辛涼解表>:柴胡
<清熱瀉火>:山梔子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足厥陰少陽藥也。(1)龍膽:瀉厥陰之熱。(2)柴胡:平少陽之熱,黃芩、梔子: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。(3)澤瀉:瀉腎經之濕,木通、車前: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。(4)用歸地:以養血而補肝。(5)用甘草:以緩中而不使腸胃為臣使也。《刪補》: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乃膽經之為病也,筋痿陰濕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,乃肝經之為病也。故用龍膽草瀉肝膽之火,以柴胡為肝使,以甘草緩肝急,佐以芩、梔、通、澤、車前輩大利前陰,使諸濕熱有所從出也。然皆瀉肝之品,若使病盡去,恐肝亦傷矣,故又加當歸、生地補血以養肝。蓋肝為藏血之臟,補血即所以補肝也。而妙在瀉肝之劑,反作補肝之藥,寓有戰勝撫綏之義矣。《成方便讀》:夫相火寄於肝膽,其性易動,動則猖狂莫制,挾身中素有之濕濁,擾攘下焦,則為種種諸證。或其人肝陰不足,相火素強,正值六淫濕火司令之時,內外相引,其氣並居,則肝膽所過之經界,所主之筋脈,亦皆為患矣。故以龍膽草大苦大寒,大瀉肝膽之濕火;肝膽屬木,木喜條達,邪火抑鬱,則木不舒,故以柴胡疏肝膽之氣,更以黃芩清上,山梔導下,佐之以木通、車前、澤瀉,引邪熱從小腸、膀胱而出;古人治病,瀉邪必兼顧正,否則邪去正傷,恐犯藥過病所之弊,故以歸、地養肝血,甘草緩中氣,且協和各藥,使苦寒之性不傷胃氣耳。《漢典》:車前子、木通、澤瀉有利尿作用,能去尿道與膀胱之炎症。當歸、地黃,能旺盛血行,且緩和癢痛。龍膽、山梔子、黃芩有消炎及解毒之效。
【功能】
瀉肝膽實火,清下焦濕熱。
【效用】
肝膽火盛之脅痛,肝經溼熱不利,肝膽濕熱下注,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筋痿陰溼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,或腹中作痛,小便澀滯等證。膀胱及尿道所生之炎症,屬於實證者。《漢典》:本方用於膀胱及尿道炎症,屬於實證者。對於因患急性或亞急性之淋毒性尿道炎,大前列腺炎,或膀胱炎等,而有小便澀痛、帶下、膿尿、陰部腫痛、鼠蹊腺腫脹等病狀者可用之。一般用於體力未衰,脈及腹均相當有力者。《醫方》:肝膽經實火濕熱,脅痛耳聾,膽溢口苦,筋痿陰汗,陰腫陰痛,白濁溲血。《刪補》:脅痛口苦,耳聾耳腫,筋痿陰濕,熱癢陰腫,白濁溲血。
【適應症】
肝炎,急性或亞急性淋疾,尿道炎,膀胱炎,帶下,陰部癢痛,大前列腺炎,子宮內膜炎,下疳,橫痃,睪丸炎,陰部濕疹,陰部腫痛,鼠蹊腺腫脹等疾患。
【禁忌】
忌食辛辣之物,孕婦慎用。
【趣記】
(1)弄淡些(龍膽瀉)—菜請炒淡些,車資通歸弟弟(柴芩草膽瀉,車梔通歸地)#(2)雪車通基隆,胡琴歸草地(瀉車通梔龍,胡芩歸草地)。
【增減】
(1)若肝膽實火重者,則去木通、車前子加黃連以加強瀉火作用。(2)若濕熱偏重者,則加重木通、澤瀉、車前子以清熱利濕。(3)若頭痛目赤重者,則加決明子、菊花、穀精草以清肝明目。(4)若陰部瘡腫者,則加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清熱解毒。(5)若濕盛熱輕者,去生地、黃芩,加滑石、苡仁以增強利濕之作用。(6)若黃疸者,則加茵陳、黃柏、生大黃以清熱去濕利膽。(7)若納差者,則加麥芽、陳皮以助消食導滯。(8)若右肋下痛者,則加川楝子、延胡索以疏肝止痛。
【藥理】
主要有抗炎,抗過敏,增強免疫功能,抑菌作用。能增加幼鼠胸腺重量,產生不同型式的T細胞,從而釋放巨噬細胞活化因子,並使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顯著加強,致使動作的巨噬細胞又可釋放淋巴激活因子,刺激淋巴細胞轉化後調節抗體產生,這樣有利於疾病的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