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脾胃論》
【組成】
半夏,麥芽,神麴,白朮,蒼朮,人參,黃耆,陳皮,茯苓,澤瀉,天麻,乾薑,黃柏
(13)
【分類群】
<理氣>:陳皮
<補脾補中>:白朮
<清熱燥濕>:黃柏
<溫裏>:乾薑
<補脾利水>:茯苓
<芳香化濕>:蒼朮
<化痰>:半夏
<利水滲濕>:澤瀉
<平肝息風>:天麻
【方義】
《漢典》:方中之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等皆補脾胃。半夏、蒼朮、茯苓、陳皮等,則通利脾濕,而將胃內停水,由利尿消導。麥芽、神麴,乃幫助脾胃,消化宿食。乾薑以其辛熱,去脾胃之寒。本方目的,為補脾胃,由利尿消導胃內停水,主治「痰厥之頭痛」。蓋平素胃腸虛弱,有弛緩傾向者,因外感或內傷,使胃內停水,帶有毒性,變成所謂水毒;而向上衝,結果發生此特有之發作性頭痛目眩。本症之頭痛,大多從眉稜骨,至腦天之泉門部,天庭,百食穴之邊緣最甚。並會有足冷與嘔氣。本症與吳茱萸湯/’>吳茱萸湯證類似,惟吳茱萸湯/’>吳茱萸湯比較本方證,更為激症;本方以頭痛目眩為主,吳茱萸湯/’>吳茱萸湯則以頭痛嘔吐為主。又,本方對於雖無發作性之症狀,而脾胃虛弱,食後感覺手足倦怠與嗜眠者,亦可應用。
【功能】
袪痰熄風,和中益氣,健脾袪濕。
【效用】
痰厥頭痛,咳痰稠黏,頭眩煩悶,噁心吐逆,身重肢冷,不得安臥。
【適應症】
頭痛,眩暈、慢性胃腸虛弱者之發作性頭痛、食後嗜眠、手足倦怠、低血壓者之頭痛眩暈、或胃腸虛弱者出現虛證而因高血壓所發生之各種疾患。
【趣記】
方名+四君(-甘)+二妙+耆陳擇將(澤薑)+賣歌曲(麥麴)。
【增減】
(1) 若眩暈甚者加僵蠶、膽星以加強化痰熄風之作用。(2) 若兼氣虛者加黨參、黃耆以補氣。(3) 若頭痛甚者白朮減一錢加蔓荊子以祛風止痛,亦為半夏白朮天麻湯/’>半夏白朮天麻湯《醫學心悟》,治痰厥頭痛,胸膈多痰,動則眩暈。(4) 若濕痰偏盛,舌苔白滑者加澤瀉、桂枝以祛濕化飲。(5) 若肝陽偏亢者加代赭石,鉤藤以潛陽熄風。(6)本方加黃柏、蒼朮、澤瀉、乾薑、人參、黃耆、神麴、麥芽,亦為半夏白朮天麻湯/’>半夏白朮天麻湯(李東垣),治痰厥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