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氣>:人參
<溫裏>:乾薑
<化痰>:半夏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。成氏曰:否而不泰為痞,苦先入心,瀉心者必苦。(1)故以黃連為君,黃芩為臣,以降陽而升陰。(2)辛走氣,散痞必以辛,故以半夏、乾薑為佐,以分陰而行陽。(3)欲通上下交陰陽者,必和其中,故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為使,以補脾而和中,則痞熱消而大汗以解矣。 《刪補》:王又原曰:傷寒五六日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成痞。即用柴胡湯/’>小柴胡湯,以乾薑易生薑,以黃連易柴胡。彼以和表裏,此以徹上下。而必推半夏為君者,痞從嘔得來,半夏之辛以破結而止嘔也。 《成方便讀》:所謂彼堅之處,必有伏陽,故以芩、連之苦以降之,寒以清之,且二味之性皆燥,凡濕熱為病者,皆可用之。但濕濁粘膩之氣,與外來之邪,既相混合,又非苦降直洩之藥所能去,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。一升一降,一苦一辛。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,散邪和胃,得建治痞之功。用甘草、人參、大棗者,病因裏虛,又恐苦辛開洩之藥過當,故當助其正氣,協之使化耳。 《漢典》:半夏去胃內停水;與乾薑配合,並能止噁心嘔吐。黃連與黃芩,共同去胃腸之炎症,均係苦味健胃劑。人參與乾薑配合,能暢旺胃腸之血行,促進機能之回復。甘草與大棗,則調和諸藥,強化其協同作用。
【功能】
和胃降逆,開結消痞,除滿。
【效用】
胃氣不和,腸胃不和,升降失序,症見心下痞滿,按之柔軟不痛,噁心,乾嘔或嘔吐,食慾不振,腸鳴下利,苔多滑膩,或白或黃。宜於因脾虛生濕生痰,與寒熱互結於心下,中焦胃氣失和所致,症見胸脘痞滿,納呆,嘔吐,腹瀉。 《醫方》:傷寒下之早,胸滿而不痛者為痞,身寒而嘔,飲食不下,非柴胡證。 《刪補》: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,柴胡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但滿不痛,心下痞者。
【適應症】
胃潰瘍病為主的消化系統疾病,胃炎,腸炎,胃酸過多症,胃擴張症,胃下垂,胃潰瘍,十二指腸潰瘍,胃痛。又用於治療嘔吐,呃逆,妊娠惡阻,慢性膽囊炎,胃腸型感冒,食道炎等病症。
【趣記】
(1)柴胡湯/’>小柴胡湯去柴加連,生改乾薑。(2)半嚇寫信(半夏瀉心)—夏天乾燥青年找參草(芩連棗參草)#
【增減】
(1)若痞滿較重者,去大棗,加枳實,以加強除痞作用。(2)若濕濁較重者,加藿香、滑石、茯苓以化濕利濕。(3)若邪較重者,去黃芩加桂枝或肉桂,以增加溫裡祛寒之作用。(4)本方減乾薑加生薑,即為生薑瀉心湯/’>生薑瀉心湯《傷寒論》,主治水熱互結、心下痞鞭、乾噫食臭、腸中雷鳴下痢者。(5)本方去黃芩,加桂枝,即為黃連湯/’>黃連湯《傷寒論》,主治胸中有熱、胃中有寒、胸中煩悶、欲嘔吐、腹中痛、或腸鳴泄瀉、舌苔白滑、脈弦者。(6)本方加甘草,即為甘草瀉心湯/’>甘草瀉心湯《傷寒論》,主治腹中雷鳴下痢、水穀不化、心下痞硬而滿、嘔心、煩不得安。
【藥理】
有抗胃潰瘍,抗缺氧,鎮吐,止嘔,抗炎,解熱,鎮痛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