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命名】
(1)《醫方》:以此湯溫建溫中臟,故名建中。(2)《刪補》:名曰小建中,謂小小建立中氣,以中雖已虛,表尚未和,不敢大補也。
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芍藥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陰陽明藥。準繩曰:脾居四臟之中,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,一有不調,則失所育所行也,必以此湯溫建溫中臟,故名建中。(1)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故以飴糖為君,甘草為臣。(2)桂枝辛熱,辛散也,潤也,榮衛不足,潤而散之。(3)芍藥酸寒,酸收也,泄也,津液不通,收而行之,故以桂芍為佐。(4)生薑辛溫,大棗甘溫,胃者,衛之源;脾者榮之本。鍼經曰:榮出中焦,衛生上焦,是以衛為陽,益之必以辛,榮為陰,補之必以甘,辛甘結相合,脾胃健而榮衛通,故以薑棗為使。 《刪補》:是方也,即桂枝湯/’>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。名曰小建中,謂小小建立中氣,以中雖已虛,表尚未和,不敢大補也。故以桂枝湯/’>桂枝湯仍和營衛,倍芍藥加膠飴調建中州,而不啜稀粥溫服令汗。《漢典》:此係一種強壯劑。平素身體虛弱,容易疲勞者;或平素頑健,因酷使而趨極度疲勞之時,有應用之機會。腹診上有兩種腹證:一篇腹壁薄,腹直筋浮現腹表,而呈緊張者;一篇腹部軟弱無力,腸之蠕動,透於腹壁,可以望見者。後者之場合,與大建中湯之證,不易區別。症狀方面,有以疲勞倦怠為主訴,亦有以腹痛為主訴,其他則為出現心悸亢進、盜汗、卹脅血、夢精、手足煩熱、四肢倦怠疼痛感、口乾、小便自利等症狀。 本方係在桂枝湯/’>桂枝湯中,增加芍藥之量,並另加入膠飴而組成。膠飴與大棗,有滋養強壯之效,佐以甘草,能緩和迫急症狀,再配以芍藥,使鎮痛效用強化。桂枝與甘草為伍,能治心悸亢進。生薑則健胃,而促藥液之吸收。
【功能】
溫中補虛,養正袪邪,和裏緩。
【效用】
中氣虛寒,營衛不調,陰陽不和,脾胃虛寒而致的脘腹攣痛,喜溫喜按,或虛勞發熱,或心悸虛煩等症。 《醫方》:(1)傷寒二、三日,心悸而煩中氣虛。(2)治傷寒陽脈濇,陰脈弦,腹中急痛(傷寒,太陽篇)。(3)通治虛勞悸衄,裏急腹痛,夢遺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煩熱,咽燥口乾,虛勞黃疸。(金匱,虛勞病)。 《刪補》:傷寒表未解,或心悸而煩,或腹中急痛,而脈陽澀陰弦者。
【適應症】
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胃腸功能紊亂而見胃虛寒證者,胃炎、各種緩急疼痛,虛勞,體質虛弱。本方應用範圍甚廣,尤以用於乳幼兒之場合最多。虛弱兒童之體質改善,夜尿症,小兒尿頻,小兒瀉痢,夜啼症、小兒之感冒、麻疹、肺炎等均可應用。
【禁忌】
(1)用建中湯,以甜故也。(2)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(3)必小便自利,證非濕熱者乃可用之。
【趣記】
(1)小牌建中老師喝桂枝湯/’>桂枝湯(桂嫂三佐)加飴糖。(2)阿桂嫂用糖炒薑棗(桂芍飴糖甘草薑棗)。
【增減】
(1)若兼氣虛較甚,或氣虛自汗,時時發熱者,加黨參、黃耆,以補氣。(2)若營血虛甚,或出血者,加當歸、熟地、阿膠,以補血止血。(3)若腹痛較甚,加五靈脂,以緩急止痛。(4)本方加黃耆,即為黃耆建中湯/’>黃耆建中湯,主治虛勞裡急,諸不足。(5)本方加當歸,即為當歸建中湯/’>當歸建中湯,主治產後虛羸不足,腹中疝痛不止,呼吸減少或者小腹拘急,痛引腹背,不能飲食。(6)本方加當歸、黃耆、高良薑、煅瓦楞,即為歸耆建中湯,主治十二指腸潰瘍。(7)若氣滯者,加木香、檳榔以行氣滯。(8)若食積者,加山楂、神麴以消食導積。(9)若嘔者,重用生薑以止嘔。(10)若泛酸者去飴糖,加炒白朮、烏賊骨以健脾制酸。(11)若濕熱偏重者,加茵陳、蒲公英、蒼朮以去濕熱。
【藥理】
抗實驗性胃潰瘍,解痙,鎮痛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