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論》
【組成】
炙甘草,生薑,桂枝,人參,生地黃,阿膠,麥門冬,火麻仁,大棗
(9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阿膠
<補陰滋陰>:麥門冬
<清熱涼血>:生地黃
<補氣>:人參
<潤下>:三佐甘薑棗、火麻仁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手足太陰藥。(1)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大棗:益中氣而復脈。(2)生地、阿膠:助營血而寧心。(3)麻仁:潤滑以緩脾胃。(4)薑桂:辛溫以散餘邪。(5)加清酒,以助藥力也。(6)聖濟經云:津液散為枯,五痿弱,營衛涸流,濕劑所以潤之。(7)麻仁、麥冬、阿膠、地黃之甘潤,經益血復脈通心也。《刪補》:柯琴曰:仲景於脈弱陰弱者,用芍藥以益陰,陽虛者,用桂枝以通陽,甚則加人參以生脈,未有用地黃、麥冬者。豈以傷寒之法義重扶陽乎﹖抑陰無驟補之法歟﹖此以心虛脈結代,用生地黃為君,麥冬為臣,峻補真陰,開後學滋陰之路也。地黃、麥冬,味雖甘而氣則寒,非發陳蕃莠之品,必得人參、桂枝以通陽脈,生薑、大棗以和衛營,阿膠補血,酸棗安神,甘草之緩,不使速下,清酒之猛,捷於上行,內外調和,悸可寧而脈可復矣。酒七升,水八升,只取三升者,久煎之則氣不峻,此虛家用酒之法。且知地黃、麥冬得酒最良。虛證當用酸棗仁,肺痿用麻子仁可也。如無真阿膠,以龜板膠代之。《漢典》:方中甘草與桂枝配合,以治心悸亢進。地黃、麥門冬、人參、麻子仁、阿膠等,有滋潤,鎮靜,強壯之效;麻仁有緩下之效,人參有健胃之效。大棗與生薑則調和諸藥,促進吸收。
【功能】
益氣滋陰,養血復脈,生津潤燥。
【效用】
(1)氣虛血弱,虛勞肺痿證,心悸亢進與脈之結代。(2)使用本方之患者,為營養衰乏,皮膚枯燥,容易疲勞,並有手足煩熱、口乾等症狀。《醫方》:(1)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(傷寒,太陽中篇)。(2)及肺痿,欬唾多,心中溫溫液液者。(金匱,肺痿)。(3)寶鑑用治呃逆(寶鑑)。
【適應症】
(1)心臟病,心律失常,紊亂,衰弱,冠心病,心絞痛,病毒性心肌炎,風濕性心臟病,肺源性心臟病。(2)消化潰瘍,萎縮性胃炎,口瘡,呃逆,腦震盪後遺症,痺證,產媷熱等病症。
【禁忌】
本方能潤燥通便,胃腸虛弱或腹瀉下痢者不宜用。
【趣記】
只敢吵—貴人在地窖賣大麻(桂人地膠麥火麻)+三佐甘薑棗。
【增減】
(1)本方加酸棗仁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作用。(2)本方去人參、桂枝、生薑、大棗加白芍,即為加減復脈湯,其功用養血斂陰,生津潤燥,主治陽明腑實證,經下法後,實熱已除,惟陰液猶虧,症見脈虛大,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。
【藥理】
有抗心律失常,影響心肌生理特性,影響心肌動作電位,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,抗陰虛大鼠實驗模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