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金匱要略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氣>:黃耆
<辛溫解表>:生薑
<祛風濕>:防己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太陰藥。(1)防己:大辛苦寒,通行十二經,開竅瀉濕,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。(2)黃耆:生用達表,治風注膚痛,溫分肉實腠理。(3)白朮:健脾燥濕,與黃耆並能止汗為臣。(4)防己:性險而捷,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,又能補土制水為佐。(5)薑棗:辛甘發散,調和榮衛為使。《成方便讀》:防風、防己二物,皆走表行散之藥,但一主風而一主濕,用各不同,故方中不用防風之散風,而以防己之行濕。然病因表虛而來,若不振其衛陽,則雖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逕去而病愈。故用黃耆助衛氣於外,白朮、甘草補土德於中,佐以薑、棗通行營衛,使防己大彰厥效。服後如蟲行皮中,上部之濕欲解也。或從腰以下如冰,用被繞之,令微汗出愈,下部之濕仍從下解。雖下部而邪仍在表,仍當以汗而解耳。《漢典》:本方由防已、黃耆、甘草、白朮、生薑、大棗等組成。防己與白朮有利尿鎮痛之效。黃耆有去體表之水,增進皮膚榮養之效。大棗與甘草有矯味兼調和諸藥之效。生薑有健胃之效。
【功能】
益氣健脾,利水消腫,祛風止痛。
【效用】
(1)風濕,風水,症見汗出惡風,身重浮腫,小便不利,脈浮,及濕痹而肢體關節重著麻木者。(2)肥胖之有閒婦人,表虛水胖,容易疲勞,汗多。《醫方》:風水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及諸風諸濕,麻木身痛。
【適應症】
風濕性關節炎,慢性腎炎,心臟病水腫,功能性水腫,高血壓,多汗症,肥胖症,下腿潰瘍,月經不順。
【趣記】
方名+朮+三佐甘薑棗。
【增減】
《醫方》:(1)腹痛:加芍藥。(2)喘:加麻黃。(3)有寒:加細辛。(4)氣上衝:加桂枝。(5)熱腫:加黃芩。(6)寒多掣痛:加薑桂。(7)濕盛:加茯苓、蒼朮。(8)氣滿堅痛:加陳皮、枳殼、蘇葉。(1)若濕盛腰腿重者,則加苡仁、茯苓、牛膝,以利水滲濕。(2)若胸腹脹滿者,則加陳皮、枳殼,以行氣寬中。(3)若肥胖者,則加澤瀉以利濕,降血脂。(4)若蕁麻疹者,則加防風、蟬衣、土茯苓,以疏風清熱利濕。(5)胃中不和,加芍藥3分;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3分。
【藥理】
有利尿,抗炎,解熱,止痛,強心,降壓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