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 】
豆科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,脹果甘草G. inflata Bat.或光果甘草(歐甘草) G. glabra L.的根及地下根狀莖。削去外皮栓皮者,稱為粉甘草。
藥材性狀 呈長圓柱形,不分枝,多截成長30~120㎝的段,直徑0.6~3.5㎝。帶皮的甘草,外皮鬆緊不等。顯紅棕色,棕色,具有顯著的皺紋、溝紋,皮孔橫生,微突起,呈暗黃色,外皮有時呈鱗片狀剝裂而露出黃內皮,質堅實而重,斷面纖維性,黃白色、粉性。粉草,外表平坦,淡黃色,纖維性,有縱裂紋。
飲片為橫切或斜切的薄片,厚約2㎜,外表棕紅色,切斷面黃白色,有一明顯的形成層環紋和菊花心,射線部分呈放射狀裂隙,木部導管孔點較小,有時隱約可見年輪狀的環紋,根莖的飲片,中心髓部明顯。 炙甘草黑棕黃色,帶粘性。
【品質鑑別】
《本草圖經》:「今甘草有數種,以堅實斷面者為佳」。
《醫方類聚》:「甘草不拘多少,須帶粉者為佳」。
《本草品彙精要》:「根堅實有粉而肥者為好」。
《仁術便覽》:「甘草,大者好」,「甘草,緩火用生,大者好」。
《本草備要》:「大而結者良」。 《本經逢原》:「要用紫色、味辛為好」。 《良劣鑑別》:「其破折面有鮮黃色,質堅而長,正直,而味甘者為良。…黃直徑有一寸左右,形態緊札,橫斷面有鮮明之紋理者,李時珍稱粉草」。
帶皮甘草以外皮細緊,有皺溝,紅棕色,質堅質,兩端切齊,呈「翻皮突肉」性狀,斷面黃色,肉色鮮黃,粉性足,味甜者為佳,外皮粗糙,灰棕色,質鬆,粉性小,斷面深黃色者為次,外皮棕黑色,質堅硬,斷面棕黃色,味苦者不可入。 粉草較帶皮甘草為佳。
西甘草優於東甘草,東甘草優於新疆甘草。在西草中,最佳的是杭錦旗、阿拉善旗所產舊稱梁外甘草最好。
【術語】
- 大草(特草):甘草的一種商品規格。其直徑較粗,在2.5~4㎝之間。
- 毛草:甘草的一種商品規格。根條不順直而彎曲,直徑在0.5㎝以上。
- 皮草(紅草):指帶有土紅色栓皮的甘草藥材商品,是與「粉草」相對而言。
- 西草:過去一般是指產於內蒙西部、陝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等地的甘草,認為質量高於「東草」。而現代則不是嚴格按產地劃分,在商品上是將質量高者稱為「西草」。
- 抽溝窪壟:專指甘草經乾燥後,藥材表面形成的明顯縱皺和溝道。
- 東草:過去一般是指產於內蒙東部;東北、河北、山西等地的甘草,認為質量不及「西草」。而現代不是嚴格按產地劃分,在商品上是將質量較次的甘草統稱為「東草」。
- 哈達草:指河北及東北所產的甘草,其品質較次。
- 春草:指春季採挖的甘草,其草身發糠,粉性小,品質稍次。
- 秋草:指秋季採挖的甘草,質堅、體重、粉性足,質量較好。
- 粉草:指除去栓皮的甘草藥材商品,是與「皮草」,相對而言。有稱「白草」或「白粉草」。
- 草節子:甘草的一種商品規格。是以單支切成段,直徑在0.7~1.5㎝之間。但不帶鬚根及疙瘩頭。
- 骨氣:是對藥材質堅而重的形容。如甘草、三七等。
- 條草:甘草的一種商品規格。其特點是單支順直,直徑在0.7~1.5㎝之間。
- 絲瓜楞:指甘草表面的溝紋,形如「絲瓜楞」。
- 菊花紋 (菊花心):(1)指木射線或木薄壁細胞乾枯皺縮形成裂隙之後,在木質部中構成的放射狀花紋,形如菊花是由木質部射線與韌皮部射線交錯而成。如甘草、苦參、黃耆、防風、桔梗等、上等人參片。(2)指木射線與形成層或年輪交織而成的花紋,如烏藥、白芍、當歸、三七等。
- 翻皮突肉:甘草質堅質,兩端切齊,呈皮外翻,肉皮突起,斷面黃色。
- 縮屁股(胡椒眼):正品甘草的鑑別特徵之一。指在甘草(西草)藥材兩頭原斷面中心,有下陷的細小孔,為髓部稍呈下陷狀。亦稱「胡椒眼」。
- 鹼皮:新疆甘草表面掛白霜,稱鹼皮。
- 台灣市場品 甘草以產區分二大類: (一)東草:內蒙東部及東北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 (二)西草:內蒙西部及陝西、甘肅、山西等地。(此即台灣迄今習用的舊稱梁外草、西鎮草)。 (三)新疆甘草:新疆、甘肅。
- 東草:分條草(1-3等)、統貨(毛草)。西草:分大草(統貨)、條草(1-3等或特草、甲乙丙草)、毛草(統貨)、疙瘩頭(甘草頭,統貨)。
- 台灣市場品,主要是西草:大草(統貨)、條草(1-3等或特草、甲乙丙草)。粉甘草即將外皮剝去,色嫩黃,一般以甲草刮皮製得。甘草膏為甘草熬製之成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