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本草綱目(1578年)》卷十八引《積善堂方(1536年)》,《醫方集解(1682年)》載《邵應節方》。
【組成】
製何首烏,白茯苓,牛膝,赤白雌雄,當歸,枸杞子,破故紙,菟絲子,(蜂蜜)
(9)
【分類群】
<補脾補中>:蜂蜜
<補脾利水>:茯苓
<補陽助陽>:破故紙
<活血祛瘀>:牛膝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少陰厥陰藥。(1)何首烏:澀精固氣,補肝堅腎為君。(2)茯苓:交心腎而滲脾濕。(3)牛膝:強筋骨而益下焦。(4)當歸:辛溫以養血。(5)枸杞:甘寒而補水。(6)菟絲子:益三陰而強衛氣。(7)補骨脂:助命火而暖丹田。(8)此皆固本之藥,使榮衛調適,水火相交,則氣血太和,而諸疾自已也。即有加減,當各依本方隨病而施損益。今人多以何首烏加入地黃丸,合兩方為一方,是一藥二君,安所適從乎﹖失製方之本旨矣。
【功能】
滋腎養血,滋腎精,養肝血、烏鬚髮。
【效用】
肝腎不足,鬚髮早白,齒牙動搖,遺精早泄,崩漏帶下,頭眩耳鳴,肝腎兩虧,腰酸背痛肢軟。 《醫方》:氣血不足,羸弱周痺,腎虛無子,消渴淋瀝,遺精崩帶,癰瘡痔腫等證。
【適應症】
男性不育,青年白髮,脫髮,神經衰弱,病後體虛。
【禁忌】
忌諸血、無鱗魚、蘿蔔、蒜、蔥、鐵器;忌食糟、醋。
【趣記】
何故糊塗當牛狗 (何故茯菟當牛枸)#
【增減】
(1)中風行經者,加附子;中風秘澀者,加大黃;中風並三氣合而成痺等證,各隨十二經上、下、內、外、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四時、六氣,加減補瀉用之。(2)胸膈飽悶,加厚朴;(3)停食,加山楂;(4)嘔吐,去黃芩,加生薑;(5)身體痛,加獨活;(6)汗少,加蘇葉;(7)口渴,加葛根;(8)咳嗽,加杏仁。
【藥理】
有抗凝血,耐缺氧,抗貧血和增強過氧化羥酶活力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