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增補萬病回春》卷二。
【組成】
茯苓,陳皮,當歸,天門冬,麥門冬,黃芩,甘草,桔梗,貝母,桑白皮,山梔子,杏仁,五味子,生薑,大棗,竹茹
(16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當歸
<理氣>:陳皮
<清熱燥濕>:黃芩
<辛溫解表>:生薑
<補脾利水>:茯苓
<收澀>:五味子
<清熱瀉火>:山梔子
【方義】
《漢典》:本方內容複雜。天門冬、麥門冬、五味子等能潤肺而去肺之熱,並濕其乾痰,使容易喀出。貝母、杏仁、桑白皮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等則助其袪痰之作用。黃芩與山梔子主要退胸中之熱。當歸與甘草則為潤血,並將氣之上逆予以緩和。本方證雖與麥門冬湯/’>麥門冬湯之證相似,但痰之難喀,不若麥門冬渴之甚,且其量多,上逆亦輕,
【功能】
清肺、化痰、止咳。
【效用】
一切咳嗽,上焦痰盛,痰多而劇咳持續,且痰粘稠,不易吐出,久咳不能止者。
【適應症】
慢性支氣管炎,慢性咽喉炎、肺炎、肺結核、支氣管擴張症、支氣管喘息、心臟性喘息等疾患。
【趣記】
<補血補陰補脾>:歸二冬三佐茯,<清熱>:梔芩,<理氣化痰止咳收澀>:陳茹桔貝無(五)桑杏。二冬三佐歸家,只勤服清肺化痰止咳藥。
【增減】
(1)喘急,加蘇子,去天門冬。(2)痰咯未出,加瓜蔞、枳實、竹瀝,去五味子;(3)咳嗽喘急,加蘇子、竹瀝,去桔梗;(4)痰火咳嗽,面赤身熱,咯出紅痰,加芍藥、生地黃、紫花、阿膠、竹瀝,去五味子、杏仁、貝母、桔梗;(5)久嗽虛汗多者,加白朮、芍藥、生地黃,去桔梗、貝母、杏仁;(6)久嗽喉痺,聲不清者,加薄荷、生地黃、紫花、竹瀝,去貝母、杏仁、五味;(7)嗽而痰多者、加白朮、金沸草,去桔梗、黃芩、杏仁;(8)咳嗽身熱,加柴胡;(9)咳嗽,午後至晚發熱者,加知母、黃柏、生地、芍藥、竹瀝,去黃芩、杏仁;(10)咳嗽痰結,脅痛者,加白芥子、栝蔞、枳實、砂仁/’>砂仁、木香、小茴香、竹瀝、薑汁少許,去貝母、杏仁、山梔,亦加柴胡引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