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千金要方(652年)》,《三因(1174年)》卷九。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辛溫解表>:生薑
<補脾利水>:茯苓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少陽陽明藥。(戴氏云:痰在膽經,神不歸舍,亦令人不寐)。(1)橘、半、生薑之辛溫,以之導痰止嘔,即以之溫膽。(2)枳實:破滯。(3)茯苓:滲濕。(4)甘草:和中。(5)竹茹:開胃土之鬱,清肺金之燥,涼肺金即所以平甲木也,如是則不寒不燥而膽常溫矣。(膽為甲木,金能平木)。(6)經又曰:胃不和則臥不安,又曰陽氣滿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,故目不得瞑,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,故內經用治不眠,二陳非特溫膽,亦以和胃也。《刪補》: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,加竹茹以清熱,加生薑以止嘔,加枳實以破逆,相濟相須,雖不治膽而膽自和,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。命名溫者,乃謂溫和之溫,非謂溫涼之溫也。若謂膽家真畏寒而怯而溫之,不但方中無溫膽之品,且更有涼胃之藥也。《成方便讀》:夫人之六腑,皆瀉而不藏,惟膽為清淨之腑,無出無入,寄附於肝,又與肝相為表裏。肝藏魂,夜臥則魂歸於肝,膽有邪,豈有不波及肝哉。且膽為甲木,其象應春,今膽虛則不能遂其生長髮陳之令,於是土不能得木而達也。土不達則痰涎易生。痰為百病之母,所虛之處,即受邪之處,故有驚悸之狀。此方純以二陳、竹茹、枳實、生薑和胃豁痰、破氣開鬱之品,內中並無溫膽之藥,而以溫膽名方者,亦以膽為甲木,常欲得其春氣溫和之意耳。《漢典》:本方之原方二陳湯去胃內停水。竹茹解胃熱,且有鎮痛作用。枳實則有去心下之痞滿,鎮定不安之功能。本方如再加黃連與酸棗仁,更能鎮靜神經之興奮。
【功能】
溫膽和胃,除痰止嘔。
【效用】
(1)痰熱內擾,心膽氣虛,心煩不寐,虛煩不眠,夜多異夢,或嘔吐呃逆,驚悸不寧,癲癇等。《醫方》:膽虛痰熱不眠,虛煩驚悸,口苦嘔涎。《刪補》:熱嘔吐苦,虛煩,驚悸不眠,痰氣上逆。
【適應症】
用於略具虛證體質弛緩性體質,而有胃下垂或胃弛緩症之虛證不眠症。驚悸症、心悸亢進症、氣鬱症、胃障害等疾患。
【禁忌】
嘔吐呃逆、癲癇等病,屬寒痰者,不宜使用。
【趣記】
二陳湯+只用大竹(枳大竹)。
【增減】
《醫方》:(1)心虛:加人參、棗仁。(2)內心煩熱:加黃連、麥冬。(3)口燥舌乾:去半夏,加麥冬、五味、花粉。(4)表熱未清:加柴胡。(5)內虛大便自利:去枳實,加白朮。(6)內實心煩:加黑梔子。(1)熱盛加黃連以清熱。(2)火盛痰壅,蒙蔽清竅,發為癲狂者,加石菖蒲、鬱金、大黃、芒硝以清熱通竅。(3)氣虛者加人參、黃耆以補氣。(4)陰血不足者,可加當歸、熟地黃以補血。(5)心神不安,驚悸失眠甚者,加酸棗仁、遠志,以柔肝安神。
【藥理】
主要有祛痰,鎮靜,抗潰瘍和鎮吐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