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二(紹興續添方)。
【組成】
蘇葉(紫蘇莖葉),香附,陳皮(陳橘皮),甘草(炙甘草),蔥白,生薑
(6)
【分類群】
<補脾補中>:甘草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手太陰藥也,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,香附行裏氣而消內壅,橘紅能兼行表裏以佐之,甘草和中,亦能解表為使也。《漢典》:此係發表劑,用於感冒之輕症。即對於用葛根湯/’>葛根湯嫌過強,用桂枝湯/’>桂枝湯則又泥胸不快者適宜。並因為原來係發散疏通氣鬱之方劑,故對於感冒兼有氣之鬱滯者最適合。其脈不如葛根湯/’>葛根湯證或桂枝湯/’>桂枝湯證之浮,而大多為沉,一般不出現舌苔。自覺症狀方面,胸中心下有痞塞之感,有時,心下或腹中發痛,心情不佳,動作厭倦,並伴有頭麻、頭重、耳鳴、眩暈等神經症狀。由於氣滯導致肝鬱,本方對於平常有吞酸、嘈雜、嘔氣等胃障礙者之感冒,甚為奏效。但有自汗者或甚衰弱者之感冒,則不可用。又,雖非感冒,本方可治氣之鬱滯,故婦科之疾患中,所謂血道之各種神經症狀,及神經衰弱,歇斯底里等官能性神經系統之疾患,用之均會有效。本方以香附子與紫蘇葉為主藥,故名為香蘇散。紫蘇葉為發汗劑,以發散脾胃表面之邪氣,並促使血行良好及使神經興奮之能力;又因其特別具有治魚肉中毒之效用,故宜治魚肉中毒所起之蕁麻疹。香附子,疏通鬱滯,引導神經於正常之活動。陳皮,有健胃去痰之作用,同時能敵鬱滯。甘草,中和諸藥,兼有健胃之功能。
【功能】
理氣和中,解表散寒。
【效用】
外感風寒,內有氣滯,形寒身熱,頭痛無汗,胸脘痞悶,不思飲食,舌苔薄白者,脈浮。發表劑,用於感冒之輕症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,胃腸功能較弱的春季感冒,胃腸型之流行性感冒,魚肉中毒,蕁麻疹,月經閉止,月經困難症,神經衰弱,歇斯底里,及柴胡劑建中湯類所不適合之腹痛等疾患。
【禁忌】
風熱外感忌用。
【趣記】
【增減】
(1)若表證較重者,加荊芥、防風,以增強解表之作用。(2)若頭痛較重者,加川芎、白芷以鎮痛。(3)若兼咳嗽者,加杏仁、前胡以止咳。(4)若氣滯胸脘痞滿較重者,加厚朴、木香,以增強理氣之作用。(5若兼食積者,加焦山楂、萊菔子,以消積健胃。(6) 本方加荊芥、防風、秦艽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生薑,即屬加味香蘇散《醫學心悟》,主治四時感冒、頭痛項強、鼻塞流涕、身體疼痛、發熱惡寒、無汗、舌苔薄白、脈浮者。(7)本方和蔥豉湯相合,即為香蘇蔥豉湯《通俗傷寒論》,主治妊婦傷寒。
【藥理】
有抗菌,抗炎,解熱,鎮痛,鎮靜,鎮咳平喘祛痰,解痙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