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此事難知》卷上引張元素方。
【組成】
羌活,防風,蒼朮,細辛,川芎,白芷,生地黃,黃芩,甘草,生薑,蔥白
(11)
【分類群】
<清熱涼血>:生地黃
<補脾補中>:甘草
<清熱燥濕>:黃芩
<溫裏>:細辛
<芳香化濕>:蒼朮
<活血祛瘀>:川芎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例藥。(1)此足太陽例藥,以代桂枝、麻黃、青龍,各半等湯也。(2)藥之辛者屬金,於人為義,故能匡正黜邪,羌防蒼細芎芷皆辛藥。(3)羌活:入足太陽,為撥亂反正之主藥。(4)蒼朮:入足太陰,辟惡而去濕。(5)白芷:入足陽明,治頭痛在額。(6)芎藭:入足厥陰,治頭痛在腦。(7)細辛:入足少陰,治本經頭痛,皆能驅風散寒,行氣活血。(8)又加黃芩:入手太陰,治頭痛在腦。(9)生地:入手太陰,以泄血中之熱。(10)防風:為風藥卒徒,隨所引而無不至,治一身盡痛而為使。(11)甘草:甘平,用以協和諸藥也。(12)藥備六經,治通四時,用者當隨證加減,不可執一。 《刪補》:方中羌活發散風寒,袪風勝濕,宣痹止痛為主藥。防風、蒼朮協助羌活以散寒、勝濕、止痛為輔藥。細辛、川芎、白芷散寒袪風,並能行血活血,宣痹以止頭身之痛。生薑、蔥白助主藥以散風邪。生地黃、黃芩清泄裏熱,並防諸辛溫香燥之藥傷津。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。諸藥配伍,共成發汗袪濕,兼清裏熱之劑。
【功能】
解表,發汗袪濕,兼清裏熱。
【效用】
外感風寒濕邪兼有裏熱證,症見惡寒發熱,肌表無汗,頭痛頸強,肢體痠楚疼痛,口苦而微渴,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或浮緊。診斷以惡寒發熱、寒多熱少、頭痛、肢體酸痛為主證。 《醫方》:傷寒傷風,憎寒壯熱,頭痛身痛,項痛脊強,嘔吐口渴,太陽無汗。感冒四時不正之氣,溫病熱病。《刪補》:四時發散之通劑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,流行性感冒,頭痛發熱,因感冒引起之風濕神經痛。
【禁忌】
陰虛氣弱者慎用。
【趣記】
在場地辛勤幹活只防窮,細心將蔥倒掉 (蒼地辛芩甘活芷防芎,細辛薑蔥)#
【增減】
(1)若寒邪較重者,加附子以溫陽祛寒。(2)若便秘者,加大黃以瀉下。(3)若痛劇者,加重羌活劑量,以加強通痺止痛之作用。(4)若濕重胸滿者,可去滋膩之生地,加枳殼以行氣化濕寬胸。(5)若濕邪較輕,肢體酸楚不甚者,去蒼朮、細辛以減溫燥性。(6)若濕滯中焦,舌苔白厚而膩者,去黃芩、生地加藿香、厚朴,以芳香化濕。(7)若咳嗽有痰者,加杏仁、前胡以化痰止咳。
【藥理】
有鎮痛,抗炎,解熱,鎮靜,抗菌,抗病毒,調節免疫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