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卷二。
【組成】
人參,柴胡,前胡,羌活,獨活,枳殼,川芎,桔梗,茯苓,甘草,生薑,薄荷
(12)
【分類群】
<理氣>:枳殼
<補脾補中>:甘草
<補氣>:人參
<補脾利水>:茯苓
<活血祛瘀>:川芎
<祛風濕>:獨活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。(1)羌活:入太陽而理遊風。(2)獨活:入少陰而理伏風,兼能去濕除痛。(3)柴胡:散熱升清,協川芎各血平肝,以治頭痛目昏。(4)前胡、枳殼:降氣行痰,協桔梗、茯苓,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。(5)甘草:和裏而發表。(6)人參:輔正以匡邪。(7)疏導經絡,表散邪滯,故曰敗毒。 《成方便讀》:方中必先以人參補正卻邪。羌活走表,以散遊邪,獨活行裏,以宣伏邪,柴胡、桔梗散熱升清,枳殼、前胡消痰降氣,川芎芳香以行血中之氣,茯苓淡滲以利氣中之濕,甘草協和各藥,使之不爭,生薑闢穢祛邪,令其無滯。於是各建其長,以收全功,皆賴人參之大力,駕馭其間耳。至於治痢用此者,此喻氏逆流挽舟之法,以邪從表而陷裏,仍使裏而出表也。
【功能】
發汗解表,表散邪滯,益氣扶正匡邪,散風祛濕。
【效用】
(1)正氣不足而外感風寒濕邪者,症見惡寒發熱,頭痛項強,身體煩疼,無汗,胸膈痞滿,鼻塞聲重,寒壅咳嗽有痰,風痰,頭痛,嘔噦,寒熱等症,苔白膩,脈浮軟者。(2)瘡瘍、痢疾等病證初起,見有上述癥狀者。(3)小兒感冒,發熱,小兒痢疾。 《醫方》:(1)傷寒頭痛,憎寒壯熱,項強睛暗,鼻塞聲重,風痰欬嗽。(2)及時疫癘,嵐瘴鬼瘧,或聲重如蛙,赤眼口瘡,濕毒流注,腳腫腮腫,喉痺毒痢,諸瘡斑疹。
【適應症】
感冒,發熱,咳嗽,鼻塞,急性肝炎,癰瘡,痢疾初起。
【禁忌】
非夾表證不可用。本方藥性偏於辛溫香燥,外感風寒濕邪為宜;若但熱不寒、口渴引飲、舌紅少津等陰虛液燥之證,則絕對禁忌。
【趣記】
敗毒散+人參。敗毒散:二活奏二胡,只因命薄極窮服乾醬菜。(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枳薄桔芎茯甘薑)。
【增減】
《醫方》:(1)口乾舌燥:加黃芩。(2)腳氣:加大黃、蒼朮。(3)膚癢:加蟬蛻。(1)若正氣不虛者,去人參。(2)若表邪較重,加荊芥、防風,以加強解表作用。(3)若治痢疾者,加黃連、木香,以理氣清腸。(4)若風毒癮疹者,加蟬蛻、苦參以疏風止癢,清熱除濕。(5)若瘡瘍初起者,去人參,加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。(6)本方去人參,加荊芥、防風即為敗毒散/’>荊防敗毒散《攝生眾妙方》,主治瘡腫初起,紅腫疼痛,惡寒發汗無汗,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數。(7)餘毒在頭,加升麻;在上身,倍加桔梗;在手上,加桂枝;在腰,加杜仲、續斷;在腿腳,加牛膝、木瓜。
【藥理】
有抗炎,解熱,鎮痛,護肝等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