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典】
《傷寒、金匱》
【組成】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芍藥
【方義】
《醫方》:足太陽藥。(1)仲景以發汗為重,解肌為輕,中風不可大汗,汗過則反動營血,雖有表邪,只可解只可解肌,故以桂枝湯/’>桂枝湯少和之也。(2)經曰:風淫所勝,平以辛涼,佐以苦甘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。(3)桂枝:辛甘發散為陽。(4)臣以芍藥之酸收,佐以甘草之甘平,不令走泄陰氣也。(5)薑:辛溫能散。棗:甘溫能和,此不專于發散,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。(6)麻黃湯/’>麻黃湯專于發散,故不用薑棗,而津液得通矣。《刪補》:名曰桂枝湯/’>桂枝湯者,君以桂枝也。桂枝辛溫,辛能散邪,溫從陽而扶衛。芍藥酸寒,酸能斂汗,寒走陰而益營。桂枝君芍藥,是於發散中寓斂汗之意;芍藥臣桂枝,是於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。生薑之辛,佐桂枝以解肌表;大棗之甘,佐芍藥以和營裏。甘草甘平,有安內攘外之能,用以調和中氣,即以調和表裏,且以調和諸藥矣。以桂、芍之相須,薑、棗之相得,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裏,氣衛血營,並行而不悖,是剛柔相濟以為和也,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,蓋穀氣內充,不但易為釀汗,更使已人之邪不能少留,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。又妙在溫服令一時許,逵逵微似有汗,是授人以微汗之法。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,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。《漢典》:本方主藥之桂枝與生薑同具興奮之效,能旺血行,溫身體,強化諸臟器之機能。芍藥則有鎮靜之效,能將桂枝之作用調整,並與甘草為伍,能緩和異常緊張,而治疼痛。大棗與甘草同治急迫,並有強壯之效,又與生薑,同為矯味藥。
【功能】
解肌發表,調和營衛,實表散邪,滋陰和陽。
【效用】
外感風寒表虛證,太陽病,症見發熱頭痛,汗出惡風,鼻鳴乾嘔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緩。雜病、病後、妊娠、產後等見時發熱,自汗出,微惡風,屬營衛不和者。《醫方》:(1)治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發熱頭痛,自汗,惡風惡寒,鼻鳴乾嘔。(2)及陽明病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(傷寒,陽明篇)。《刪補》:風寒在表,脈浮弱,自汗出,頭痛發熱,惡風惡寒,鼻鳴乾嘔等證,及雜證自汗、盜汗、虛損、虛瘧亦可用。若脈浮緊,汗不出者,酒客病風寒而汗出者,禁用。
【適應症】
各種傷風,感冒,流行性感冒,發熱,自汗和多種內雜病。神經痛,頭痛,寒冷腹痛,虛弱體質,妊娠惡阻等疾患。
【禁忌】
(1)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麵、五辛、酒酪、惡臭等物。(2)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之。(3)若酒客病,不可與桂枝湯/’>桂枝湯。(4)溫病初起,發熱不惡寒,汗多煩渴或內有濕熱者禁用。(5)服後飲熱粥、蓋被取微汗,不可令大汗出。
【趣記】
(1)桂嫂三佐,貴藥+三佐甘薑棗。(2)用貴藥來炒薑棗(桂芍草薑棗)。
【增減】
《刪補》:(1)此湯倍芍藥、生薑加人參,名桂枝新加湯,用以治營表虛寒,肢體疼痛;(2)倍芍藥加飴糖,名小建中湯,用以治裏虛心悸,腹中急痛;(3)再加黃耆,名黃耆建中湯/’>黃耆建中湯,用以治虛損虛熱,自汗盜汗。《漢典》:桂枝加芍藥湯係將桂枝湯/’>桂枝湯中之芍藥,增加其量。桂枝湯/’>桂枝湯為太陽病之治劑,反之本方則為太陰病之治劑。再加大黃,用於使用本方之場合,而有便秘之傾向者。加葛根,以桂枝湯/’>桂枝湯證,而項部至背俱呈緊張者為目標。加黃耆,用於皮膚含有水氣,缺乏彈力,而有盜汗,及麻木感等症狀者。加附子,用於太陽病,而兼有少陰之證者。可加朮,或加朮與茯苓,而用於如次疾患:神經痛、風濕、冷症腹痛、半身不遂、小兒麻痺。(1) 表虛兼太陽經氣不利,項背強急者,宜桂枝湯/’>桂枝湯加葛根,即為桂枝加葛根湯/’>葛根湯(傷寒論),其具有解肌祛風、升津液、舒經膿之作用,主治太陽病、項背強几几、反汗出忘風。(2) 若肺失宣降,咳嗽氣喘者,宜本方加厚朴、杏仁,即為桂枝加厚朴、杏仁湯,其具有調和營衛,降逆平喘之作用,主治喘家發作見桂枝湯/’>桂枝湯證,或太陽病下之微喘者。(3) 若陽虛者,以桂枝湯/’>桂枝湯加附子,即為桂枝加附子湯/’>附子湯,其具有調和營衛,固表扶陽,表裹兼顧之作用,主治太陽病發汗太過,逐至汗出不止,惡風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。(4) 若兼身體疼煩,轉側困難者,宜本方去白芍加附子,即為桂枝附子湯/’>附子湯《傷寒論》,其具有散風除濕,扶陽祛寒,主治風濕外襲,留著肌表,身體痙煩難於轉側,口不渴,脈虛浮而澀。(5) 若陰陽俱虛者,以本方加龍骨、牡蠣,即為桂枝加龍骨牡蠣湯/’>桂枝加龍骨牡蠣湯,主治精血衰少,陰陽兩虛,男子遺精,女子夢交,小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髮落,脈虛極芤遲,舌淡苔薄白者。
【藥理】
發汗解熱,抗炎鎮痛,抑制病毒,調節腸道和免疫功能,對呼吸和心肌血流亦有一定作用。有旺血行,溫身體,強化諸臟器機能之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