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異名同方】
【出典】
《內科摘要》卷下。
當歸,茯苓,山梔,白芍,柴胡,白朮,牡丹皮,炙甘草,煨薑,薄荷。(10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芍藥、當歸
<補脾利水>:茯苓
<辛溫解表>:煨薑
<清熱瀉火>:山梔
<清熱涼血>:牡丹皮。
【組析】
逍遙散加丹皮,山梔。 <清熱瀉火>:山梔;<清熱涼血>:牡丹皮。
【趣記 】
逍遙散+丹梔。
【功能】
疏肝清熱,解鬱和營,疏肝解鬱,清熱涼血,和血調經。
【效用】
(1) 肝脾血虛,化火生熱,內有鬱熱,潮熱晡熱。或煩燥易怒,或自汗盜汗,腹脅作痛,頭昏頭痛,目暗目澀,怔忡不寧,或頰赤口乾。
(2) 本方乃少陽病之虛證,其病在肝。以類似柴胡湯/’>小柴胡湯之證,且屬虛證,胸脅苦滿不甚,容易疲勞,並伴有各種神經症狀者為目標。其主訴,為四肢倦怠感、頭重、眩暈、不眠、多怒、逍遙性(不定期)灼熱感、月經異常、午後之逆上感與顏面紅潮、及在背部會有惡寒或蒸熱感、亦會有發汗。
(3) 婦人月經不調,發熱咳嗽,少腹作痛,或小腹脹墜,或陰中作痛,或陰門腫脹,小便澀痛等舌質紅苔白,脈弦數。尤對肝鬱化火而致的月經超前,痛經等月經病,效果甚好。用於虛證體質所出現之肝障礙症狀,尤其伴有婦人神經症狀之各種疾患。
(4) 婦人初產,陰門腫脹,或焮痛而不閉;血虛火燥,產後大便不通。
(5) 婦人鬱熱傷損肝脾,濕熱下注而致陰中作痛,痛極往往手足不能伸舒;及風濕血燥而致血風瘡證,或癢或痛,搔之則成瘡。
(6) 鬱證,肝經鬱熱過甚,煩熱口苦,耳鳴頭眩。
(7) 小兒肝脾血虛內熱,脅腹作痛,頭目昏黑,或食少不寐,或口舌生瘡,或胸乳膨脹。
(8) 外證遍身搔癢,或虛熱生瘡。
【適應症】
(1) 更年期障害,更年期綜合症,月經不順,更年期的乳腺增生病,經前期緊張症,不孕症,月經不順,產後口內炎,白帶,慢性子宮內膜炎,由於流產或人工卵管結紮後引起的各種精神官能症。
(2)肝炎,慢性胃炎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慢性肝炎,肝硬變症,慢性膽囊炎,膽道感染,青春期,哺乳期。
(3)尿道炎,膀胱炎,便秘,濕疹,手掌角皮症,白癜風。
【禁忌】
忌氣惱、勞碌。
【方義】
《方便讀》:本方以丹皮之能入肝膽血分者,以清洩其火邪;黑山梔亦入營分,能引上焦心肺之熱,屈曲下行;合於逍遙散中,自能解鬱散火,火退則諸病皆愈耳。
《漢典》:方中之主藥為當歸、芍藥、柴胡。當歸補血潤燥,散內部痞塞,係溫性驅瘀血劑,亦係補血劑。芍藥係和血脈,及緩中,止病之緩和性鎮痙鎮痛藥,與當歸同治血症。柴胡係治胸脅苦滿,或往來寒熱,腹痛等之解熱健胃劑,為半外半裏,在少陽部位之肝病(含有神經症之意味)之主藥。牡丹皮係和血去瘀之消炎性驅瘀血劑。山梔子係治心煩、身熱、灼熱感、黃疸等之消炎鎮痛止血藥,及治神經不安及不眠。又,白朮、茯苓,甘草,有健胃利尿之效;薄荷,藉清涼以開胸膈及胃口,並與生薑一同加強藥之吸收。
【加減】
《漢典》:對指掌角皮症或水蟲,可加地骨皮,荊芥各20g。對婦人之頑固皮膚病,或乾性濕疹,可與四物湯合方使用。《萬病回春》卷五。
【組成】
白芍,當歸,生地黃,蒼朮,桃仁,牛膝,威靈仙,陳皮,龍膽草,茯苓,川芎,漢防己,羌活,防風,白芷,生薑,甘草。(17)
【分類群】
<補血>:芍藥、當歸
<補脾補中>:甘草
<補脾利水>:茯苓
<清熱燥濕>:龍膽草
<芳香化濕>:蒼朮
<理氣>:陳皮
【組析】
四物湯(熟地黃,當歸,白芍,川芎)+蒼朮,桃仁,牛膝,威靈仙,陳皮,龍膽草,茯苓,漢防己,羌活,防風,白芷,生薑,甘草,防己,生薑。
【趣記】
<補血活血>:芍歸芎牛桃→嫂歸凶牛逃
<祛風濕化濕理氣>:己仙朮皮→假仙拌豬皮
<解表清熱>:防芷生活,黃龍。
【功能】
疏經活血,祛風除濕。
【效用】
(1) 遍身走痛如刺,左足痛尤甚,左屬血,多因酒色損傷,筋脈虛空,被風寒濕熱,感於內,熱包於寒,則痛傷筋絡,是以晝輕夜重,宜以疏經,活血,行濕此非白虎歷節風也。令治婦人血風勞。
(2) 以有瘀血與水毒,加遇風寒而筋肉、關節、腰部等發生疼痛,尤其腰以下發生疼痛者為目標而使用。
【適應症】
痛風,風濕,關節炎,腰痛,坐骨神經痛,下肢麻痺,腳氣,浮腫,紫癜病,半身不遂,高血壓,產後之血栓性疼痛。
【方義 】
《漢典》:本方用所謂疏經活血方名,乃為疏開筋絡中之滯血而關除風濕之取義。以有瘀血與水毒,加遇風寒而筋肉、關節、腰部等發生疼痛,尤其腰以下發生疼痛者為目標而使用。此原係四物湯之加味方。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地黃、桃仁係四物湯,加桃仁以疏開下腹部之滯血。茯苓、蒼朮、陳皮、羌活、白芷等與威靈仙、防己、龍膽配合,同去腰腳之風與濕。牛膝特別能除濕,有治腰腳疼痛之效用。
【加減 】
(1) 有痰,加南星、半夏各1 錢
(2) 如上身及臂痛,加薄桂3 分